
从 2013 年国外最早的创作者平台 Patreon 开始运营,到 2016 年 Open Collective,再到 2017 年逐渐涌现的诸如 Buy Me a Coffee、Ko-fi、Substack,以及 2021 年 Substack 开始大火。
国内的非大厂出品的创作者平台也开始随着这一产品形态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知识星球(2015 年)、爱发电(2018 年)、面包多(2019 年)、冲呀(2019 年)、Hedwig(2019 年)、氢舟(2021 年)、小磁场(2021 年)、知园(2021 年)、竹白(2021 年)、小报童(2021 年)、Quaily(2023 年)等等。
国内创作者平台中综合领域的氢舟、冲呀、小磁场等早已关停;而专注于 Newsletter 领域的竹白还有几天就关停了,同样的 Hedwig、知园不温不火,小报童还不错,但是有全网粉丝 3000 以上或在一定领域有影响力的创作者门槛,且目前均为付费订阅机制;当前也只有 Quaily 发展的还算不错,但总体看来 Newsletter 领域在国内仍然是一个非常垂直且小众的领域。
我觉得国内创作者平台中的 Newsletter 领域产品非常难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内容监管审查
做国内 UGC 产品,首要考虑的就是平台内容监管审查,无数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你忽略这一点,产品做的再好,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
虽然说刚开始可以选择不做公网内容分发,但是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仅通过邮件订阅的方式分发内容,平台依然需要对内容承担审核责任,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审核成本很高、压力巨大。
一旦内容监管出现问题,初创团队根本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诸如备案被撤、域名被锁、产品被下架停服整改等一系列的问题;用过爱发电和面包多的朋友们,可能对两家平台域名及服务出问题的事情记忆犹新,好不容易通过域名链接积累下来的流量,一旦被控,损失惨重。这类问题始终无法有更好的规避方式,只能面对。
2、超大平台垄断
国内内容创作生态几乎被大厂垄断,例如:
图文: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小红书、知乎等;
音频:喜马拉雅等;
短视频: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
长视频:哔哩哔哩等;
各大平台拥有完整成熟的生态链,用户能方便快捷的获取内容,创作者能快速高效的创作内容,且收益激励完善多样,而平台提供坐拥流量风口,使得用户、创作者、平台三方共赢,形成了难以攻破的堡垒。
这些超大平台带来的碎片化、即时性、强互动,已经占据了用户 90% 以上的注意力,再想从各超大平台分一杯羹,尤其是创作者平台中的 Newsletter 领域,更是难于上青天。
3、邮件文化缺失
由于在中国 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异常强大且普及范围极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倾向于这种快速高效的即时通讯工具,而不是传统的非即时的邮件。
国内与国外的工作文化的差异,国内更注重效率和灵活性,国外更注重通用的商务沟通规范,使得国内大家更倾向于使用飞书、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办公,而不是传统的非即时的邮件。
由于国内大部分人习惯了即时通讯聊天和办公工具,对邮件使用认知的局限性,再加上国内各种垃圾邮件横行,使得大家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和工作上,都不喜欢用邮件这种方式沟通以及获取信息。
真正喜欢用邮件订阅这种极简方式获取内容的人仍然是小众中的小众。
4、流量获取困难
目前 Newsletter 创作者流量获取困难,除非创作者自带流量,从独立站或者其他社交媒体进行引流;很多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并未做或者很少做社区内容推荐,同时 Newsletter 这种邮件订阅获取内容的方式也会导致创作者平台几乎很少有用户去访问;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到有第三方站在做各种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的内容分类、索引、排行等。
5、盈利模式困境
Newsletter 创作者盈利手段目前最常见且成熟的方式就是付费订阅,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创作者平台能够为创作者提供统一便捷的诸如第三方广告系统等盈利方式,除了极少量头部创作者能够自接商单之外,腰尾部创作者没有额外的盈利来源,而且很多创作者平台缺乏必要且便捷的支付手段,使得创作者盈利进一步受阻。
6、运维成本较高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看起来像是解决好内容创作和邮件订阅系统即可,其实背后还隐藏着邮件内容排版兼容性较差(各种不同邮件客户端内容呈现需要兼容)、精细化运营困难(平台暂无法提供不同细分颗粒度的用户运维管理)、邮件送达受阻(各平台邮箱容易误判城垃圾邮件)等一些常见且棘手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创作者平台服务稳定且保持增长,必须要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要做社区运维推广引流,两者皆要投入大量运营资源。
7、行业信心不足
国外著名的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 Substack 目前合计融资 8620 万美金,估值达到 6.5 亿美元。国内目前几个主流的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竹白、小报童、知园、Hedwig、Quaily 等,均未发现有明显且公开的信息显示获得相关的融资。
即刻团队凭借着出色的产品洞察与运营能力,在社交领域和播客领域分别做出了即刻和小宇宙这样小而美的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但是也未能将 Hedwig 带来一个好的发展,或许是主动放弃又或者是被动躺平,总之这是一个不容易做好的产品领域。
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版的 Substack?同样的问题,我们或许会想到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版的 Instagram?两者似乎都有类似的答案。
那么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这类产品是否还值得继续做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非常值得。
因为任何垂直细分的领域都是值得初创团队去做的,何况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属于一个非常特殊且边界明显的产品,我们只需要在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不断地深耕,打磨好产品,不用期望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贪多嚼不烂。
同时我们需要践行长期主义,不断的去迭代、优化以及解决目前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所面临的内容监管审查、流量获取困难、盈利模式困境等三大主要问题,短期不要基于追求营收,注重增长才是王道。
而且我们不用担心大厂做了我们该怎么办,喜马拉雅在音频这一细分领域做的足够大了吧,为什么小宇宙这样的产品依然能够做起来,同样是音频中的又一细分领域播客,喜马拉雅自己也在做播客内容,为什么很多用户依然选择在小宇宙上听播客呢,就是因为小宇宙抓住了播客这一细分领域的产品和运营的创新。
用户对“听播客就上小宇宙”这件事情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互动感拉满,各种细节功能创新,诸如:时间戳评论、主播语音回复听众、AI 播客总结等,在商业化上深入探索:单集付费购买、平台广告分成、小宇宙 PLUS 会员等。
国内创作者平台,目前看好谁呢?
目前国内 Newsletter 创作者平台主要有:小报童、知园、Hedwig、Quaily 等,目前知园和 Hedwig 都是比较佛系的运营中,我对他们两个的看法也比较佛系,不温不火。
小报童是来自少楠的产品,少楠想必很多人都用过他的 flomo 浮墨笔记,一款非常棒的速记笔记软件,而且他们团队还收购了幕布,又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大纲笔记软件。我也非常认同少楠的产品能力,我认为他是那种非常适合做垂直细分领域产品的人,专注、细腻、有深度,有所为的同时又有所不为。
虽然小报童目前进驻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并且只做付费 Newsletter,也强调说不做社群工具、不做广告变现、不做算法推荐,但是我依然会看好小报童的发展。
另外一个我更加看好的是 Quaily,是来自 Lyric 的产品,早期 Quaily 还是叫 quail.ink,现已改名叫 Quaily,并启用域名 qualiy.com。虽然 Quaily 不是一个英文单词,但是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自创词,看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范儿,只是不太容易拼对,.com 域名的选择也要比之前的 .ink 域名要好。
国内的创作者平台的产品名称和官网域名有的还不错,有的感觉不太好:
产品名称和官网域名都还不错的有:面包多(mianbaoduo.com 已丢失)、冲呀(chongya.com 服务关停)、小磁场(xiaocichang.com 服务关停)、Quaily(quaily.com)。
产品名称还不错,但官网域名不太好的有:知识星球(zsxq.com)、爱发电(afdian.com)、知园(zhiy.cc)、竹白(zhubai.love)、小报童(xiaobot.net)。
产品名称不太好、官网域名也有点糟糕的有:Hedwig(hedwig.pub)、氢舟(hypper.cn)。
我认为除非你有一个创意的产品名称,才去选择非 .com 域名,比如饿了么(ele.me),否则 .com 域名永远是首选。其他小众的域名后缀会一定削弱你产品官网的“气质”,诸如 .cn/.cc/.net/.love/.pub 这些域名后缀。以上产品中最糟糕的域名,我认为是知园的 zhiy.cc 和小报童的 xiaobot.net。非 .com 域名也就不说了,zhiy 这种看起来就很别扭,xiaobot 这种命名是我个人最难以接受和不适的,中英文掺杂在一起,并且还用了非 .com 域名,当然也不排除小报童将来做大做强之后,启用 xiaobaotong.com,就像 Notion 笔记软件官网从 notion.so 切换到了 notion.com。
虽然说产品做好了才是王道,以后做大做强再去换官网域名,这个小细节不是太重要,但是对于一些追求产品细节美感的用户,有时候可能看到有些产品名称和官网域名就不想用这款产品;如果能够在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一些相对较好的产品名称和官网域名,包括有一定设计美感的网站,也能够一定程度更多的吸引留住一部分用户。
显然 Quaily 也意识到了以上的问题,产品从 quail.ink (quail.ink) 迁移到 Quaily(quaily.com),产品还有一个不错的 Logo,官网的设计风格还不错,有一定的美感。
另外 Quaily 整体支持或者即将支持的特色产品功能,诸如:
第三方平台内容迁入:支持从微信公众号、Substack、WordPress、Patreon、Ghost、Medium、Buttondown、Memberful、Newspack 等平台迁移到 Quaily。
一键内容分发到各大平台:支持内容同步到 Telegram、Discord、LINE、WhatsApp、Slack、WeChat 等平台。
多编辑器选择与 AI 共创:支持在 Obsidian、Visual Studio Code、Vim 编辑器中编辑内容,支持 AI 辅助内容创作。
跨频道发布和社区运营:支持将内容一键翻译成多语言,分发到不同语言频道。“探索社区”模块针对不同类别、各个热门 Newsletter 展示。
“第三方平台内容迁入”和“一键内容分发到各大平台”能提升了平台粘性和为平台引流。
“多编辑器选择与 AI 共创”扩充了内容创作工具和降低了创作难度。
“跨频道发布和社区运营”这个让我感觉欣喜,一键翻译同步到多语言频道,可以看到 Quaily 已经开始践行产品国际化思维,这一点非常棒,Newsletter 本来就是一个在垂直细分领域小众的产品,走国际化道路,也能够让小众变得更大众一点。社区运营这块可以看到如何让 Newsletter 这种封闭的内容传播形态同时变成开放的内容社区,对于平台的引流非常重要。
还是希望 Quaily 能够不断的长期打磨和快速迭代产品,提供更好的 Newsletter 平台和社区服务,在这个垂直细分领域,专注深耕、做大做强。